当前位置:

学校首页 > 茶具知识 > 斗茶

斗茶

13次阅读

概述:

斗茶

斗茶,唐代称茗战,是源自中国以比赛的形式品评茶质优劣的一种风俗,伴随着中唐贡茶制度的确立而出现,盛行于宋代。斗茶基于点茶法,以杯面的汤花、色泽和水痕出现的时间早晚为评判标准。优胜的茶会作为贡茶上供天子饮用,而较次的茶也按成绩决定价格。

随着点茶法的传播,斗茶也传播至日本,并在当地发展出独特的形式。

历史

斗茶的源头可溯至唐代,白居易在《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》写道:“遥闻境会茶山夜,珠翠歌钟俱绕身。盘下中分两州界,灯前合作一家春。青娥递舞应争妙,紫笋齐尝各斗新。自叹花时北窗下,蒲黄酒对病眠人。”记载了当时造茶斗茶的情景。

宋代是斗茶文化的鼎盛期。最早记载斗茶的宋诗是范仲淹的《和章岷从事斗斗茶歌》,详细讲述了斗茶的过程。宋时斗茶分为两种。宫廷斗茶兴盛于宋朝上层社会,比较点茶的技艺,上至皇帝,下至官员,都十分喜爱。宋徽宗著有《大观茶论》,对茶的品级有仔细描述。民间斗茶则更注重茶的色、香、味。

中国的斗茶

斗茶时双方各取茶末杯盏,以点茶之法冲泡。先将一点茶末洒在杯底,加入少许沸水,均匀搅动,使得茶成为膏糊状,称为“调膏”。然后继续注入沸水,称为“点汤”。点汤的同时,要用茶筅适度地击打、拂动茶汤,让茶汤泛起汤花。最后得到的茶汤应该泛着乳白色的汤花。茶和汤水的比例要适当;点汤时一定要均匀注水,收尾利落,否则汤花会不匀。

评判

评判时主要看汤色、汤花和茶味。

汤色即茶水的颜色,以纯白为上。其次分别为青白、灰白和黄白色。纯白色表明茶质鲜嫩,蒸时火候恰到好处;偏青色表明蒸的时候火候不足;泛灰色是火候太老;泛黄色则是因为采制不及时;而色泛红是因为烘焙火候过了头。

汤花是指汤面泛起的泡沫。决定汤花的优劣也有二条标准:首先是汤花的色泽,以鲜白为上;其次是汤花泛起后,水痕出现的早晚。如果茶末研碾细腻,点汤、击拂恰到好处,汤花匀细,就可以紧咬盏沿,久聚不散,被称为“咬盏”。反之,如果汤花泛起,不能咬盏,就会很快散开。汤花一散,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露出“水痕”。水痕出现早者为负,晚者为胜[2],因此斗茶的胜负以“水”来计算,输一次为“一水”,两次为“两水”,依此类推。

日本的斗茶

日本在镰仓时代从中国宋朝传入点茶法,同时也传入斗茶。当时日本本土种植的茶树茶叶品质参差,以京都栂尾地区出产的栂尾茶品质最好,称为“本茶”,其他地区出产的茶叶则称为“非茶”。这时流行斗茶形式是猜茶,主要是评判谁能从众多茶样中品出何种是“本茶”。后来宇治茶品质提升,于是与栂尾茶并列为“本茶”。后来斗茶方式变得复杂,在南北朝时代至室町时代初期是斗茶的全盛时期,有“四种十服茶”、“百服茶”、“二种四服茶”、“四季茶”、“钓茶”、“六色茶”、“系図茶”、“源氏茶”等斗茶方式。东山文化兴起之后,斗茶开始在贵族阶层衰落,转为歌舞伎演员的玩意,称为歌舞伎茶。另外还有群马县吾妻郡中之条町的御茶讲,是白久保天满宫祭事中一种以斗茶来占卜丰收或失收的神事。

标签:

发表评论

来说点儿什么吧...

您的姓名: *

留言内容:

cache
Processed in 0.018893 Second.